在最近的十余年中,我省一直致力于发展海洋经济,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建设成果,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进一步让浙江处在海洋战略发展的桥头堡地位。发展海洋经济,重头在港口航运业的拉动,海运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总运量中近90%的货物都是利用海上运输完成的。海运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巨大,经过这些年海运业的逐步开放,我国国际海运业发展经历了较快的发展阶段,国内海运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但是在很多方面我国海运业与世界海运业发展水平相比较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除中远集团等少数几个大的航运企业外,大多数航运企业规模偏小,与世界海运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截至2006年底,我国船队总运力占世界十大商船队总运力的12.89%,我国船舶总运力还有提高的空间。
2014 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海运业发展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确定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经济、绿色、高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运体系;完善海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海运企业、港口建设和运营商、全球物流的经营主体;通过优化运力结构和运输结构的调整,建立保障有力的重点物资海运船队,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完善海运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海运关系国家经济运行安全,我国90%以上的原油、铁矿石、粮食、集装箱等进出口货物都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年海运量约占世界的1/3,我国石油、铁矿石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物资对外依存度很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本国海运船队保障力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安全运行;海运是海洋软硬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世界的重要纽带。海运集密集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于一体,常常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密切联系在一起,是传播文化、思想等的重要载体;海运是参与国际海洋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开发利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时,与海运是分不开的。我国海运业发展需求较大,据有关国际机构预测,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到2030年的全球海运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番。海运具有独特优势,承担着近90%国际贸易量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国在国际海运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将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我国石油、铁矿石、煤炭等大宗物资以及集装箱进出口运输需求仍将稳步增长。然而,从短期看,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仍然缓慢,国内经济增长的中低速将成为常态化,反映航运业景气度指标的BDI指数2008年5月份跃升到11000点顶峰后,急剧下落,到现在仅为949的低点。航运行业的衰退周期,对航运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也造成了很大冲击,2013年,浙江辖区航海院校航海专业学生数为1232名,为近八年新低。经过2006年开始的五年平稳发展后,辖区航海院校航海专业年招生数至2011年达到峰值的4691人,从2012年开始总体减少,且幅度明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由于人才的缺少,对我省航运业的发展产生过严重制约,如果没有航运人才队伍的稳定,在目前国际海事组织实施严格的船员准入的制度下,航运业最终将又一次拖累经济复苏的大潮。航运人才的纳新,主要依靠航海类院校的专业培养,有必要在源头上增强人才递补的能力,为此建议:
1、要进一步增强对航海类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海运类专业建设难度大,经费投入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专项扶持,给予政策倾斜,帮助院校建强、建好专业,在新一轮的教育发展中突显我省海洋大省的应有地位。
2、航运类专业属于艰苦专业,省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对该类专业的招生支持,实施好提前招生等特殊政策,支持院校向西部地区、内陆省份扩大招生指标;鼓励和支持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定向式培养,提高学生填报航海专业的人数。对于毕业后坚持海上工作的学生减免学费。
3、帮助、支持院校做好校企合作,为学生上船实习提供必要的保障,通过政府买单方式,分担实习船费支出,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
4、相关管理部门要为院校毕业生进入航运企业,企业吸纳、储备、留住海运专业人才提供政策和相应配套支持,不致在海运业复苏时再次落入“人才荒”的被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