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集萃
提案集萃
进一步关注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2017/05/15 浏览次数:

   医疗行业是一种高风险、高强度的特殊职业。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不合理要求,甚至医闹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医务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但影响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甚至会引发极端行为。根据对舟山市各大医院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在回收的1102份自评表中,发现存在重度焦虑、抑郁异常76人次,发现中度异常294人次,轻度异常196人次。其发病率远高于90年代全国各大城市抑郁等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明显高于2001年浙江省成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的19.7%及2006年国内各大医院医生心境障碍调查报告中的25-30%。影响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医疗职业风险较高。临床医疗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未知性、探索性等特点,随着人们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以及配套文件的出台,医疗机构与医务工作者面临着比以往更高的职业风险和工作压力。一旦产生医疗纠纷,患者往往把责任归结为医务工作者失职。再加上一些不明真相、不负责任的舆论媒体对事件的负面报导,进一步加剧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压力,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二、技能提升压力较大。一方面,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及经验,迫使医务工作者在完成紧张工作之余,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医务工作者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要完成职称晋升,就必须在工作之余不断地学习和考证。此外,部分医务工作者还担负着研究生、实习生、见习生、进修生的教学任务,工作压力和负担进一步加大,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心理引导保健不够。医务工作者个体心理素质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医务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遇到心理问题不会采取合理措施进行自我疏导,特别是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后,由于“耻辱感”强烈,他们不愿意公开讨论自己的疾病,害怕被同事、领导嘲笑,甚至因害怕失去职业而很少就医,日久必然造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有效防范和疏导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建议:

一、加强心理健康维护。政府主管部门及医院应高度重视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引导、帮助医务工作者有效应对人事、医疗制度改革等带来的挑战,减轻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建心理咨询小组或借助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咨询、授课、训练等方式,对突发事件等引发的心理危机制定干预预案,提高医务工作者心理调适能力。在医务工作者岗前培训(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习医生岗前培训等)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未来从医者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会有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抵御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

二、创建良好工作环境。医院要进一步采取合理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积极落实调休假制度,减少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压力。组织各种形式丰富的文体活动,如短途旅游度假、歌舞及书法摄影比赛等,努力营造愉悦的工作氛围,增强医务工作者的凝聚力,激发工作热情,有效调节和减轻心理压力。

    三、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加大对医疗纠纷失实报导的查处力度,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在为患者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和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组织开展义诊活动和医患联谊活动,提高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正面认识。积极主动向全社会宣传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树立“白衣天使”的正面形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