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一直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审批服务效率方面积极探索,成立舟山市审批服务与招投标管理委员会,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为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创造了良好条件,赢得了群众、企业的赞誉。但与杭州、福州等市相比,舟山在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1.服务平台建设未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杭州市“市民之家”按照“满足区域、面向全市”的原则,设置办事、互动、资讯三大服务平台,集中了方便办事、政社互动、资讯交流三大功能。尤其在方便办事方面,杭州市民可在“市民之家”服务大厅内,办理社保、医保、房产“三证”、住房公积金、市民卡、婚姻登记、出入境、电信、水电气、邮政、华数等355项事关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危冷暖的事项。而我市目前由于市行政中心综合二号楼1-3楼行政服务中心用房面积不到5000平方米,许多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如住房公积金、社保、医保、交通违法处理、出入境证照、就业管理、人才交流、口岸通关、国税申报缴纳等的办理未能进驻,有的依然留在定海老城区,如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等;有的虽在新城设立分中心,但临时租房提供服务,如社保、住房公积金、人才交流等;有的在各单位自设窗口提供服务,如交通违法处理、出入境证照、国税申报缴纳等。总之,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办事平台过于分散,群众办事很不方便。
2.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福州市市民服务中心实现了“多点办理、全城通办”,周末无休、随到随办,充分考虑了上班族的需要。杭州也一样,据工作人员介绍,杭州“市民之家”双休日业务办理量比平时更大。在我市,虽然部分县(区)审批办证服务中心的个别窗口,周末也为辖区群众提供服务,但由于未能实现市与县(区)同步提供周末服务,如户口迁移等跨市、县(区)办理事务的市民还得请假办事。还有一些已经进驻中心的单位,存在着“名进实不进”现象,如居民申报使用峰谷电价这么简单的事,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电力窗口居然不能受理。
我们认为,规划建设舟山市市民服务中心非常必要。一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不断实践完善和丰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大举措。所有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市属机关事业单位、水、电、气等垄断行业都在市民服务中心设立窗口,可以为市民提供更方便、更快捷、“一站式”的公共服务,有助于市民逐渐养成“有事找市民中心”的习惯,少跑冤枉路,进一步融洽政府和市民的关系;有助于政府及相关单位借助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监督管理,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办事效能;有助于增加政民、政社、政企的互动,让市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二是提升新区形象、加快新区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将依托定海、新城和普陀城区,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品质。临城新区是市政府近10年来集中力量开发建设的新城,到目前为止,核心区域内的市政道路、桥梁、管线、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市级行政中心已经形成,住宅开发已具一定规模,学校、医院、图书馆、菜场、公交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但最大问题是公建配套设施服务半径过大,没有一个能够集聚人气的平台。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将其打造成政府为市民服务的公共平台、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平台,有助于集聚人气,带动中心附近商业发展,以良性循环推动舟山新区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统一思想,将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列入“十三五"期间政府实事项目。
一、关于建设目标。将舟山市行政服务中心整体提升为舟山市民服务中心,成为公共服务、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政府与市民互动等相关工作的服务场所。在服务市民方面,做到市民日常生活需要办理的所有手续都可以在中心办理,把目前尚未进驻的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登记、出入境证照、交通违法处理、人才交流、邮政、银行等都请进来。同时,搭建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平台,为市民查阅政策文件、了解市情市貌、咨询服务信息、公共事务等提供方便。
二、关于选址。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应突出为民服务理念,把公交直达、便于车辆进出和停靠放在首位,同时考虑中心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如新城体育馆附近,周边已有城市展示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入驻单位可以借助体育馆宽敞的场地就近开展人才交流等服务活动,也有助于拉动新城商贸中心餐饮、购物等消费。
三、关于建筑规模。市民服务中心以服务大厅为主,除服务中心及其入驻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办公和会议需要外,不考虑其他部门或单位在服务中心办公。杭州人口大大高于舟山,其“市民之家”服务大厅面积仅1.
四、关于深化服务。一是建设自助服务大厅。充分利用互联网+,按照“方便市民、安全高效”的原则,在市民服务中心一楼选址建设自助服务大厅。自助服务大厅实现24小时运行开放,方便市民办理查询、打印等相关事项。按照逐步推进、预留空间、分期实施的建设原则,对有条件实施自助服务的事项,逐步纳入自助服务大厅,不断扩展自助服务大厅功能。二是开发手机移动平台。依托“智慧城市”手机门户,积极开发手机移动平台,实现办事流量动态查询、办事预约挂号等功能,方便市民预约办理并实时动态了解市民服务中心的办理事项、受理情况、排队情况,便于市民合理安排时间,有效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实施周六服务制度。针对部分市民无法在工作日内到市民服务中心办理相关事项的实际情况,积极完善市民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梳理推出能够实现周六办理的窗口和便民服务事项,提供周六便民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市民的办事需求。四是进一步简化服务手续。按照“一个窗口受理,中心内部流转,同一窗口办结”的模式,进一步梳理可以减少的申请资料,能够在市民服务中心内部或市、县(区)市民服务中心之间通过流转方式取得的申请材料,不再让办事市民反复奔波于各办理窗口申领材料,真正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