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8日凌晨,停泊于普陀东极附近海域的浙普渔68291号船上发生一起重大命案,5名船员被同船船员方忠岳杀害。这起案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关注,人们都在猜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犯罪嫌疑人以近乎残忍的手段杀死了5名朝夕相处的工作搭档。据相关人士透露,方忠岳曾交代,在案发前一晚,他和同船的船员有过纠纷,感到自己受欺负,为泄愤而导致惨剧的发生。现在看来,如果期间有心理疏导的介入,很可能可以避免惨案。
舟山现有渔业从业人员103799人,其他非渔业船员39654人,渔业、运输等海上作业的人员在全市从业人员总数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由于这类人群普遍学历较低,且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是引发治安隐患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高发群体。船员的犯罪问题,不仅严重危害了舟山的渔业经济秩序,也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社会安全感。船员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犯罪具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
1. 文化水平较低,存在自卑心理。由于海上作业劳动强度大,风险性较高,船员多来自经济落后的渔农村,文化水平较低。据统计全市103799名渔业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占43%,初中54%,高中及以上3%。注册船员的文化程度也普遍偏低,在目前全市39654名注册船员中,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的人员只有6585人。这类人群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且敏感脆弱。
2.长期远离家庭和亲人,缺乏倾诉对象。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船员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海上,远离家庭和亲人,无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致使心态浮躁,易导致“激情型犯罪”的发生,个别船员甚至会表现得缺乏理智,乃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拔刀相向、大打出手,事后又追悔莫及。
3.守法意识较低,合伙纠纷大量增加。柴油补贴等国家补助政策的出台后,渔船(马力指标)都有一定升值,导致渔船合伙拼股纠纷大量增加,因渔村地区法律意识较低,合伙协议十分粗糙,甚至于很多都是基于相互信任的口头协议,一旦发生纠纷,因事实不清,会引起很大矛盾,直至引发刑事案件发生。
4.固定化的工作角色引发心理疲劳,狭小的生活空间、闭塞的信息来源、相对枯燥的业余生活,以及航行途中船舶摇晃震动、机械噪音、不确定的危险因素等,给船员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带来很大的挑战。
对此,我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海事局、海洋渔业局在安全生产作业方面的监管,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在法律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但是从现实情况看,这些还远远不够,特别是“10•8”命案再次向社会敲响了警钟,重视船员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须和急迫。
为此,我们建议
1.建立船员心理救助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船员心理辅导站等心理咨询机构,例如利用浙江海洋学院“心灵花园体验中心”、舟山市红十字会“红十字博爱之家”心理健康室这类专业机构,建立专门的船员心理辅导站,定期面向全市船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疏导、权益维护、结对帮扶等活动,切实加强船员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船员学会自我调适,对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反应能够自我消化、自我排遣、自我调节,提高船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同时,建议通过一些简易、快速的培训,建立起一支“知心兄弟”队伍和一支“心理数据采集员”队伍,按海上作业网格,打造一批“知心船”,设置微信公众号或热线电话,逐步形成一个集问题解决和信息反馈传递的网络,推动我市的船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长效化开展。建立船员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定期对海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评估,为出现心理亚健康状况的海员安排合理的心理疏导或适当的休息,减少由亚健康向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的转变情况。
2.改善船员的工作生活条件。成立诸如船员文化娱乐中心、健身中心等设施,促进船员身心健康。在船上配备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开展体育锻炼,丰富船员生活,不仅缓解船员的工作压力,更为海员舒展心扉、身体健康、人际交流等营造“家”的氛围,预防和减少因空虚、焦虑等不良情绪实施的犯罪行为。
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通过妇联等机构组织开展渔民和船员家属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家属能给船员多一点关心和理解,多一份家庭温馨和关爱,使工作和生活中的郁闷能得到及时有效排解,防止累积隐患。
4.在法治宣传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结合船员特点,在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法律宣传的同时,建议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可以用身边的实际案例编制具有警示意义的普法手册,其中结合具体情况加入心理疏导成分,切实提高船员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树立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意识,防止因冲动、无知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