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市目前的情况看,人才引进难问题表现在:一是已出台的一些政策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效应,知晓度和公众认同度还不高,政策落地的效果还不理想。如根据《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舟政发〔2012〕34号)精神,对于毕业三年内从事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政府一次性给予每人4000元的奖励,奖励水平大大超过了周边城市,但截至2014年8月,实际得到奖励的只有8人,计3.2万元。二是经济结构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我市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工作岗位选择余地小,薪酬待遇低,吸纳高素质劳动者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如,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宁波等地多数可从事物流仓储管理等技术性工作,而在舟山大多数从事快递派送业务。大学生在我市就业的工资水平与周边城市有较大的差距,普陀区一家能源企业的入职工资在1800元,我市推出的一些大学生村官和其它公益岗位的工资在1950元水平,而据中国青年网发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大学生的起薪平均值为2400元。三是地域封闭性因素仍然存在,部分单位录用员工时凭关系,外来人才生存困难,用人育人机制有待完善,基层应用性人才缺乏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
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了727万人,2015年将达到749万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劳动力来源。舟山作为经济后发城市,在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关键时刻,一定要抓住新区建设机遇,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舟山工作,提升我市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狠抓政策落实,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政府有关部门要把提高我市劳动者素质作为促进社会综合发展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大我市人力资源政策宣传的力度与深度,派员走进校园和重点企业,编印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就人才招聘、政策待遇、家属安置、子女上学、住房和职称等热点问题进行政策现场宣讲,帮助企业和高校毕业生了解我市人才政策。对舟山籍大学生及其家庭,利用短信、微信、微博等,及时发送相关政策信息,以及舟山发展、产业经济的情况。要及时掌握我市企业情况、人才使用情况以及需引进紧缺人才等第一手资料,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引进政策,优化我市就业、创业环境。
二、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促使企业能在更大的空间提高劳动工资水平。政府要努力帮助企业减轻运行负担,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更新改造,提升产业层次,吸引更多知识层次高的劳动者在企业施展才华。调查发现,人才引进难,难留住,难在头二年,当高校毕业生在企业渡过了二年的适应期,其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这时,企业就其工资待遇也有相应上升,他们就能够安下心,扎下根了。在这一方面,政府应借鉴外地的一些做法,对企业招录高校毕业生给予税收优惠,或其他专项补贴等政策,促使我市高校毕业生起薪工资的提高,增强企业对初入职高校毕业生的吸引能力。
三、做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更要做好感情留人,促进高校毕业生在舟山落地扎根。舟山现有的浙江海洋学院等四所全日制本专科高校,要利用学生在舟山滞留的3-4年时间,努力培养起与舟山这片第二故乡的感情。要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有组织地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实习、见习基地,让学生在校阶段了解舟山、适应舟山,增加毕业后留在舟山就业的意向性。
四、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五湖四海的胸怀,吸引更多市外高校毕业生投身舟山新区建设。随着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舟山与外地联系的地理屏障得到突破,吸引人才的门户已经开放,要彻底去除各种有形无形的“熟人选人”、“人情用人”屏障,消灭“萝卜招聘”、小圈子家族式经济、玻璃门等封闭式行为模式,完善招录优秀人才机制,进一步营造开放融合的城市形象,拥抱各层次人才的加入,让舟山成为吸引人、培养人的人才生态园,让更多的人才投身舟山新区的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