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期间,应邀陪同上海九三学社老专家畅游朱家尖。他们游览海天风光、饱尝鱼鲜美味,兴致极佳。在参观国际邮轮码头返回途中,一位老专家要停车下来,说是看到一处自然村庄。于是相携步入村道,并向一位老者请教概况。老者说此处名糯米潭村,在民国及解放初期是朱家尖乡政府所在地,人气兴旺。后来乡政府搬到大洞岙,这里就由此冷落,村民多从事捕捞、撑船和种地。询问他村里有什么风景,老者说有座私家花园,遂陪我们走近一家宅子。院门半掩,主人不在,但进院就眼前一亮。只见满园春色、群花争艳,一丛丛山茶、杜鹃、三角梅等花卉排列有序,后院更有毛鹃花呈五种色彩实为罕见,尤其是二大缸沉香木花叶碧绿葱翠,触手即染香气。
老专家们面对满园花木大为惊奇,一位老专家感慨地说朱家尖真是宝岛,不但有大自然赋予的海洋风光,也有海岛人的智慧和情趣,海岛人不但能在惊涛骇浪中捕鱼,还能有诗情画意般的村庄和悠闲的生活,这就是海洋文化的升华,此行改变了对海岛的看法。另一位老专家也说,大陆人走出千城一面的钢筋水泥丛林到海岛来拥抱大自然,最想欣赏的是原汁原味的渔村,当然是美化了的渔村。另一位专家则说他在欧洲生活过,那里的景色一是古迹名胜,一是村庄私人花园。家家庭院鲜花盛开,户户阳台挂满花卉,绿荫下设咖啡茶室,小街有当地风味餐厅和民居旅馆,城市人多愿意到乡村去休闲,一是风光迷人,二是相对便宜。我认为朱家尖也可以走村庄美景这条路子。
我久久不能忘怀于朱家尖糯米潭的私人花园,遂相约园林专家林立社员再次参访做专业调研。林立详细鉴别众多花木品种和群落布置,认为是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生态稳定的私家花园,但限于宅院范围和资金投入,尚不具备规模,如能再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常绿树木布局,则可考虑供公众参观并产生经济效益。
宅院女主人丁慧素年已六旬,其丈夫是船上轮机长。平日养花种草,心情开朗,看起来很年轻。我对她作为一个普通村妇的审美观念感触很深。临走题诗一首作为纪念:
观自在岛朱家尖,青山黄沙碧云天。
幽静村庄糯米潭,小巷绕楼依长堤。
突有花丛靓眼前,步入丁家群芳妍。
屋前屋后两花圃,爱花养花二十年。
最近,区政协委员讨论有关海洋文化产业,结合海岛村镇建设的课题,委员们认为要逐渐改变“村镇建设大拆大建,低矮农舍建成高楼大厦”的观念,应提倡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适当保留古村落、故建筑群落,加以美化和融入现代生活的观念,使其成为旅游资源、成为景点,产生经济效益。
以朱家尖糯米潭村为例,百余户人家,只需布局几家有一定规模的私家花园,家家庭院和阳台布置各色绿化,改善和修整村级道路,恢复一条小街摆放和销售民俗纪念品,有停车场、有民宿数家、有农家乐餐厅数家,则成为村庄景点,可供游人游览和休闲,与近在咫尺的国际邮轮码头互相呼应,必成新的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