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我国渔业科技的进步,养殖海带、紫菜、江蓠、鼠尾藻、裙带菜等海藻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江苏、福建、海南等许多沿海省份纷纷把发展海藻养殖业作为渔业经济的新增长点。海藻养殖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优点:一是不需要投饲料,养殖成本比其他水产养殖业低;二是大型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类型,有助于维持海洋生物的食物链结构,丰富生态系统,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空间,有利于鱼、虾、贝类的生息活动;三是藻苗直接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二氧化碳长大成为产品,对减轻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增加碳汇能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缓解我国碳排放过量导致的雾霾等大气污染难题,可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舟山海域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海水中含氮量达32~129毫克/立方,远比北方海区高,是海藻养殖的理想海域。上世纪50年代,我市曾大面积养殖海藻,全市最高年产量为:海带5799吨(1974年),紫菜234.5吨(1979年)。后因市场原因,于上世纪70年代停养。近几年,在市、县(区)渔业主管部门的重视下,舟山海藻养殖生产有所发展,尤其是嵊泗县出现了鱼、虾、贝、藻生态养殖的新格局,普陀区的东极、桃花、六横也有多个专业户和合作社从事海带、紫菜养殖生产。2011年,普陀区海藻养殖总面积达1267亩,产量935吨,产值734万元;2012年,普陀区海藻养殖的总面积发展到1570亩,产量1200余吨。
据有关部门统计,舟山可供养殖的港湾浅海达2223.3公顷,现利用不足十分之一,潜力很大。但由于对海藻养殖的思想认识不足、技术指导薄弱、扶持政策和经费不足等原因,目前我市海藻养殖规模小,品种单一,总体发展缓慢。
中共十八大作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战略决策。我们认为:发展海藻养殖业,有利于我市优化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改善海洋环境,恢复渔场资源;充分利用海域空间,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缓解渔民转产转业压力,增加渔民收入;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缓解我国碳排放过量带来的大气污染等问题。为此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海藻养殖新理念。海藻养殖涉及面广,受海洋自然环境的限制较多,既要有资金投入,又要有技术支撑和管理手段,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把发展海藻养殖业作为今后几年舟山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把海藻养殖纳入海洋经济新兴产业。大力宣传海藻养殖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发展信心,营造发展氛围,树立海藻养殖新理念。
2.政策扶持,培植海藻养殖专业大户。2013年1月上中旬大陆地区大范围雾霾天,引发了强烈要求加快解决我国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的呼声,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个契机,按碳排放交易原则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建立生态补偿基金,专用于渔民发展碳汇渔业,解决我国碳排放过量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舟山也可顺便搭车,解决发展海藻养殖业的扶持资金。同时,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政策,促进海藻养殖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力培育海藻养殖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鼓励金融、保险部门在信贷资金、风险控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人才支撑,开拓海藻养殖新模式。目前我市海藻养殖主要以海带和紫菜为主,要鼓励水产养殖科技人员下海岛、进渔村,帮助海藻养殖户提高技术,并积极推广经济价值高、开发潜力大的海藻新品种,如江蓠、羊栖菜、鼠尾藻、裙带菜、石花菜等,进一步提高我市海藻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4.科技引领,拓展海藻加工利用新领域。要依托浙江海洋学院和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必要时引入外地的著名高等院所,搭建产学研平台,加紧技术攻关,以大型海藻为原料,深入开展海藻的干燥、贮藏、能源化利用、高附加值产品提取和相关产品开发,重点解决对海藻膳食纤维、海藻多糖等海藻药物和保健品的开发。市科技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有关海藻加工课题的立项,在推动海藻养殖业发展的同时,促进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生物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