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集萃
提案集萃
关于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力度的建议
2013/02/28 浏览次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工程作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性设施,也是与广大农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先后开展了“标准海塘”、“渔农村饮水安全”、“强塘固房”、“清水河道”等水利工程建设,全市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同时,地方财政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投入明显不足。“十一五”期间,市级财政每年实际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补助资金只有170万元,而全市每年农田水利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在3000万元左右,申请要求市级财政补助的资金在1000万元左右,加上乡镇、社区财力不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缺口大,光靠农民自筹无法解决。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我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灌区渠系不配套,农田灌排能力弱。根据全国第一次水利调查成果数据,我市现有农业灌区128处,其中面积2000亩以上农业灌区31处;农业总灌溉面积21.8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6万亩;农业灌排泵站50座,装机功率9168kw,装机流量42.6m3/s;农业灌溉、灌排结合渠道共817429k.2m,排水沟85.3km,其中渠道衬砌长度242.5km。这些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数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低,多年以来由于缺少有效的维修养护,农田水利工程经常因强降雨带来的洪水而遭到冲毁、淤塞,无法发挥其原有的功能和效益,全市三分之二农田灌溉还在沿用传统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利用率不高。农田水利已成为制约当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我市农村农业经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在农业生产让水于其他产业的情况下,只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高农业灌溉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要求,才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此建议: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和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的投入机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和维修养护的投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用好财政支农资金,进一步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基建等各项资金,确保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00万元作为农田水利专项资金,用于新增的沟、渠、排、灌、管道、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2.立稳定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充分运用水利普查成果,按小型农田水利的类型和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并根据工程类型和等级明确每年用于小型水利农田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的定额标准。根据目前我市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现状分析,每亩耕地年均需要投入约1000元的小型农田水利维修养护资金,才能维持已建成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农田水利工程属公益性基础设施,维修养护资金需要市、县(区)、乡镇政府共同承担,市级财政应加大补助力度,对每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按30%-40%的比例给予补助,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

3.政府应按照“谁投资、谁得利”原则,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利基础保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