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刘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非常荣幸列席本次常委会。刚才,公安、城建、交通等部门及定海、普陀两区代表已就如何针对“行车难、停车难”问题进行城市改造、缓解交通等作的汇报,又聆听了前面委员们的真知灼见,颇为感动。“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改善与治理的问题。根据会前调研及日常观察,我发言的主旨是“构建宜居新城,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及形成公交出行健康理念,以缓解交通压力”。
引发“行车难、停车难”的主要原因,除了前面各有关部门提到的一些道路交通条件、车辆剧增、市民素质较低等原因外,三组团上、下班时段交通流量的不均衡,也是一个主要因素。说到城市,就舟山本岛现状而言分为三组团,传统的定海、沈家门城区及新兴的新城城区,但是从“市”的角度来看,因为历史的沉淀,定海和沈家门两区域的商业、文化氛围更浓厚,新城地区的“市”的氛围较为弱化,留在新城地区过夜的市民很少,大部分均会回定海、沈家门过夜,这就形成了一些市民每天上午从两各城区向新城移动,下午返还两城区的交通基本模式。每天上、下班汽车长龙着实让人惊叹,此长龙——尾气与橡胶轮胎粉末组成的黑色长龙,除对健康尤为不利外,还构成上下班两时段的交通流量明显的不均衡状态,这就构成舟山本岛行车难的最为突出问题。
另一方面,市民公交出行理念上不成熟,公交依赖度较低,也是形成“行车难、停车难”的一个主要方面。由于目前舟山公交配置仍处于较低水平,公交线路的确定、班次排列、高峰期的处置等方面因为运力的原因无法满足目前市民出行的要求,也就是说公交无法保证大部分市民准点上班,客观上导致市民出行对公交依赖度的下降。同时由于公交依赖度下降导致市民选择私家车出行的概率上升,尤其是目前房市不景气、车市较为旺盛的阶段,市民因上下班准时到达之要求选择私家车出行的概率大为增加,势必增加了道路交通压力,引发更多的行车难题。
为此,本委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构建宜居新城,均衡三组团的交通流量。积聚新城人气,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让市民感受新城地区与定海、普陀城区有同样的舒适度,是均衡交通流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刚才讲到“市”,市的概念古代含义为做买卖或做买卖的地方,现代含义人口密集的行政中心或工商业、文化发达的地方,新城除行政中心外,积聚人口、工商业、文化氛围等尚有欠缺,尽管政府动足脑筋,将舟山中学和舟山医院迁移新城,意在积聚新城人气,但是这两块并非是形成“市”的主要方面。关键是如何将新城的市该“闹”起来,商业氛围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城市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那些在临城有房的人士才能在新城留下来,而不至于到沈家门或定海去享受。这样,交通压力尤其是在上下班期间的压力可以有效缓解。建议从以下方面给予优惠:(一)对进入新城经营的商家予以税费等方面的优惠,鼓励商家从定海、沈家门迁移到新城,同时在规划审批、项目引进方面要着重引进旨在构建良好商业氛围及文化氛围的项目,并予以政策倾斜,让该些项目能够在新城扎根;(二)停建定海城区新的住宅项目(除已批及旧城改造项目外),采用压迫式的房屋销售策略,引导居民在新城购房。同时出台旨在鼓励居民到新城购房及居住的房屋购买和贴补政策,对于购买新城房屋并日常居住的市民(尤其是公职人员)给予补贴,从而促进新城常住人口的增加;(三)改变现有公职人员车贴发放模式,入住新城的公职人员以现金方式发放车贴,而家住定海或沈家门的公职人员建议发放公交卡为车贴,并不得兑换现金。
二、改善现有公交运行模式,便捷上班族公交出行,在市民中营造健康的公交出行理念。由于构建宜居新城非一日之功,只有在解决目前公交不及时、不准时等现实困难的基础上,才能让市民接受公交,依赖公交。建议现阶段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一)调拨资金,增加机动车辆的配置,上下班时段在主要公交线路上适度增加公交发车密度。由于现阶段港城公交公司的机动车数量较少,尚不能满足正常机动,要增加公交发车密度,显然不太可能。故需要政府财政调拨一部分资金用以购买机动车辆,以满足高峰期的公交运力;(二)在增加机动车辆配置的基础上,实施公交正常运行和机动车点对点组团间直通车运行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上下班高峰时段的运力不足。从现有情况来看,上下班是市民尤其是上班族集中出行时段,市民大多到新城上班,故从定海或沈家门发放直通车既可便捷市民出行,又可提高出行速度和准点率,可成为市民上班的首选。从而市民减少驾驶私家车上下班的欲望,逐渐改变市民出行的理念,最终从根本上缓解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
注:这是陈波在市政协常委会缓解城区“行车难、停车难”问题专题建言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