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是一个中小城市,人口又分散在三个组团中,理应交通压力不大,但还是出现了停车难、行车难,特别是定海老城区早晚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状况十分突出。其内在原因与其它国内城市主要的不同点是:我们舟山许多人家住在定海、普陀老城区,但上班在新城;有车族住在定海、普陀老城区的过多,且普通工薪阶层过多使用私家车上班,最终加剧了停车难、行车难。
缓解停车难、行车难,除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还应在改进管理上下功夫:
1、从城市的地域形态上要尽量规划成一个城市多个中心,减少不必要的通行需求。从城市的地域形态看,交通效率最高且交通状况最好的是组团式城市,其次是带状(又称条带式)城市,最差是团块状(又称集中式、摊大饼式)城市。舟山市区由定海、普陀、新城三个组团合成,从解决交通来说是很有利的,但因组团之间的途中两旁居民点太多,车速快不起来,最终又类似于带状城市。新加坡、香港也是由若干个区域中心和众多市镇组成,但基本上都能配套自成生活体系,市镇之间的路上两边不建居民点,所以途中车速可以很快。因此,按这个理念,甬东和惠民桥一带公路两旁不宜开发过多的居民点。同时规划上也要注意三组团的均衡发展,力求在学校、医院、商场、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方面实现均等化,工资水平也要差不多,尽量减少择校、择医和择地工作、娱乐、购物等带来的通行需求,使各组团基本配套形成生活体系,营造多中心区,避免单中心区。将来,随着北部工业园区的发展,白泉也要按副中心的要求来规划,建设相配套的基础设施。
2、大幅提高社会车辆的使用成本,遏制中心城区的车流量。一是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加快停车场建设。停车场建设滞后,关键在于停车收费标准偏低,缺乏建设停车场的激励机制,没有动力,就无法引入市场机制的社会资本。因此,要大幅提高停车收费标准,按市场化价格实行分区域停车级差收费,拉开价格差距,对拥挤地段的中心城区实行高额收费,更好体现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公共停车位的收费要全额充入停车场专项建设资金帐户,专用于公共停车场建设。没有停车场的不能开大型超市、商场和宾馆、酒店。这样可大力吸引民间资本,促进其对立体停车场建设的投入,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推行有车位(库)才能持车的制度,适当控制私家车发展速度。没有停车位(库)者购车,必然是挤公共地域停车,加剧停车难。到去年底,全市共有汽车7.9万辆,年增长18.5%,大大快于道路增长速度。因此,要改革汽车牌照发放制度,实行有车位(库)才能发放汽车牌照。这可促进持车者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未配建车位(库)的老城区向新小区和城郊迁移,同时可遏制部分无车位(库)者购车,放缓私家车的发展速度。三是压缩公共道路的泊车位,促进交通的流畅性。城市道路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再占路停泊必然加剧行车难,故要逐步压缩公共道路的泊车位。同时,时间上也要作出限制,上下班高峰期禁止社会车辆在公共道路上停泊。四是提高私家车的搭乘率,改善道路的交通效率。上下班高峰期,未搭载乘客的私家车不能在中心城区道路通行,迫使其想办法提高车辆的使用率。个别拥挤路段甚至禁止社会车辆通行,更加突出公交的优先行驶权。
3、加大执法力度,促进市民更好遵守公共交通规则。从酒驾禁令的执行情况和香港、新加坡等华人城市道路并不宽敞,但交通秩序井然来看,“中国人素质差”是一个伪命题,是误区。实质上,关键是从严执法,违规必究,这样,可大幅提高市民素质,迫使人们养成好的交通习惯。因此,要加强城区道路交通的监管力度,对抢道、穿插、占道、乱停车、闯红灯、变道“加塞”、逆向行驶、超速行驶、机动车穿行斑马线不礼让行人、行人横穿马路不走斑马线、行人牵手走路等违规、无序行为,给于严肃处理(包括进培训班、担任当值辅警),定期曝光,决不姑息,使违规者付出高昂的代价。为了增强实效,减少人力投入,建议更多使用便衣警察,以动态的巡逻监管为主,结合定点监管,使被管者防不胜防,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公共交通规则,大力提高交通文明意识、法制意识。
4、改进管理方法,促进交通的流畅性。一是调节老年人乘车优惠的办法,拉平公交乘客量的峰谷差。目前,公交车上座率相差悬殊,上下班高峰期人满为患,其它时间却还有不少空座位,很不平衡,亦浪费公共资源。建议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削峰填谷,调节一下老年人乘车优惠的办法,减少优惠时间,早晚上下班高峰期各2 个小时或1个半小时不能享受优惠,但在区域上给予弥补,市区三个组团之间通行均可享受乘车优惠。因为老年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多,通过这样的政策调节,可促使更多老年人不与上班者争公交坐位,而在非上下班高峰期错位出行,从而拉平公交乘客量的峰谷差。二是进一步采用智能交通系统,缓解交通拥堵。通过安装先进的电子辅助设备,如智能型红绿灯、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广播频道)等,使道路通行更顺畅,还可使驾驶员避开拥堵地段,选择便捷线路更短时间到达目的地。三是实行错峰上下班,拉长拉平上下班高峰期和峰谷差。前几年虽也实行错时上下班,但因错时不多(上午上班相差半小时,下午下班相同),效果不明显。建议市区两级的机关事业单位上下班时间保持1个小时的间隔。即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一般上班在新城,但有很多人住在定海、沈家门)推行像上海这样大城市的上下班制度,迟出早归中午不休息,上午上班比区里晚60分钟,下午下班比区里早60分钟,大幅度错开。
注:这是黄传平在市政协常委会缓解城区“行车难、停车难”问题专题建言会上的发言